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目的提高并稳定转基因绵羊生产效率。方法采用卵周隙内注射慢病毒的方法生产转基因绵羊。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注射慢病毒对其后期发育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对照了注射不同慢病毒剂量以及不同熟练程度人员操作,对胚胎发育及基因表达率的影响。结果 (1)受精前或受精后注射慢病毒对胚胎后期发育和阳性率没有影响(P>0.05);(2)在受精后的单细胞注射或者2~4细胞期注射慢病毒对胚胎后期发育和阳性率也都没有影响(P>0.05);(3)慢病毒注射剂量在50~100 pL之间对转基因效率没有影响(P>0.05);(4)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影响胚胎成活率和转基因效率(P>0.05)。结论建立了卵周隙内注射慢病毒生产转基因绵羊的方法,并使转基因胚胎阳性率稳定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52.
目的:为城市屠宰场牛羊胃容物类的生物垃圾型可再生资源的潜在工业化开发应用(城市无害鲜生物垃圾变废为宝的低碳生物循环经济工程)提供了部分可靠科学依据.方法:M-112木霉菌固态发酵羊胃容物的粗酶提取液,经20~60%饱和度的硫酸铵粗分级分离、Sephadex G-25脱盐、Sephadex G-150到Sephadex G-100分子筛顺序纯化,通过蛋白质测定、酶活测定、SDS-PAGE和底物-PAGE电泳等.结果:制备到一种分子量约为64.7kDa的电泳纯木聚糖酶,其回收率为5.59%,纯化倍数10.43,比活力为253.36IU/mg.纯化出的木聚糖酶,经性质研究表明,其Km=11.20g/L,Vmax=0.70μmoL/min;最适温度为65℃,最适pH为6.0,该酶在中温条件下稳定性好,在酸性至弱碱性(pH 3.0~8.0)条件下稳定性好.结论:采用改良的凝胶色谱技术,首次纯化出木霉菌固态发酵羊胃容物所产的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53.
根据GenBank发布的绵羊GDF9基因外显子2的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GDF9基因外显子2在甘肃内羊新品种选育群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产羔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DF9基因的扩增片段在所检测的新品种群羊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而在32只无角陶赛特母羊群中只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GDF9基因编码区第978位碱基发生A→G突变,但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第994位碱基发生G→A突变,导致Ⅴ变成Ⅰ(缬氨酸→异亮氨酸).新品种选育群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关系为AB> AA> BB,统计分析结果初步表明3种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故该区域可能不是影响新品种群羊繁殖力的功能结构区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比较西藏小型猪与高原藏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1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藏猪与西藏小型猪之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指标的测定差异有显著性,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肌酸激酶指标的测定差异极显著。其中红细胞、白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的值藏猪高于西藏小型猪,而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的值藏猪低于西藏小型猪。结论不同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和营养水平会对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测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尕海湖滨湿地种子库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藏高原湖泊尕海湖滨湿地的高寒草甸中,选取4个样地22个样点研究种子库基本组成及其与地表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尕海湖滨湿地种子库由13科34属37种湿生植物组成,平均为7400 seeds/m2,种类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地表植被由17科29属31种湿生植物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组成的差异较为明显,符合高寒草甸的特征。总体而言,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各深度间种子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表层的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深层,在物种水平上,仅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有这一趋势。种子库物种与水位变化研究表明,种子库中物种的生活型随着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水位的升高,种子库中的优势种逐渐由以露蕊乌头为指示种的中生植物向以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为指示种的沉水植物过渡。本研究表明,尕海湖滨湿地种子库具有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的潜在可能,同时水位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如果是针对目标植物的选择性修复则要注意该物种是否存在于种子库中。  相似文献   
56.
刘琳  吴彦  孙庚  吴宁  张林  徐俊俊 《植物研究》2011,31(4):451-460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 Minor)生物量和碳氮营养积累及分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雪能够促进圆穗蓼和黑褐穗苔草生物量和碳氮养分的积累,可能使它们产生的凋落物数量更多且质量更好。深雪更有利于圆穗蓼(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氮养分的积累;深雪不仅同时促进黑褐穗苔草(禾本科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碳氮积累,而且还使其种子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潜在地增强了黑褐穗苔草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使得黑褐穗苔草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季节性雪被的变化,必定会引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物量及其结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57.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史前遗址2009年调查试掘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9年6月—7月,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调查、试掘了6处遗址,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骨骼残片、火塘等材料。石制品多数个体较小,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细石核、细石叶等。通过对比出土材料及部分遗址测年数据判断,6处遗址的年代处于13ka BP左右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此次调查试掘,丰富了该区域人类活动的证据,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古人类的适应生存过程及技术交流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8.
59.
Periodic climatic oscillations and species dispersal during the postglacial period are two important causes of plant assemblage and distribu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geological histories of shrub communities on the QTP, we tested two hypotheses. First, the intensity of climatic oscillations played a filtering role during community structuring. Second, species dispersal during the postglacial period contributed to the recovery of specie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w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shrub communities in the alpine and desert habitats of the northeastern QTP. Notably, we observed higher levels of specie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alpine habitat than in the desert habitat, leading to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in the alpine shrub communities versus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in the desert shrub communities. This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increased with greater climate anomal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although climate anomalies strongly affect shrub communities, these phenomena do not act as a filter for shrub community structuring, and (b) species dispersal increases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nd overdispersion in a community. Moreover, our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community composition revealed a larger number of plant clades in the alpine shrub communities than in the desert shrub communities, which provided insights into plant clade‐level differences in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s of alpine and desert shrub communities in the northeastern QTP.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